1,202 Views • Sep 13, 2017 • Click to toggle off description
興盛於清朝初年的中國式摔跤,又稱摜跤,曾經是皇族的驕傲,是除了京城百姓無人敢問津的高級體育競技項目。如今在十裡河民俗文化村,還隱匿著一座跤館,正宗傳承著中國式摔跤的文化內涵。
輝煌,抹不去的存在
中國式摔跤是一種既具有對抗性,又規範禮貌的體育競技項目。摔跤者穿褡褳,系腰帶,穿長褲。三點著地(兩腳加一手一膝著地)為失敗。
雖然中國式摔跤不是發源於清朝初期,那至少也是在這個時期開始興隆的。由東西兩翼——東大佛寺、西護國寺摔跤營地挑選出的一等一摔跤高手才有資格進入由王爺親自指揮的善撲營。直到五六十年代,善撲營還是摔跤界的天字招牌。老百姓都知道,凡是師承善撲營的,就是正宗摔跤傳人。
善撲營何來如此大的名頭?清朝皇帝的貼身護衛只從善撲營挑選,善撲營的摔跤師傅至少食七品俸祿。況且,對於滿人來說,摔跤手的社會地位相當高。比如多爾袞用摔跤功夫摔死蒙古大犛牛之後,獲得了神力王的名號;而智擒鰲拜的故事中也一再提到鰲拜是個功夫了得的摔跤王。可見摔跤在清朝時期的社會認同度。
空手傳承中國式摔跤
1995年,雙德全帶著兒子雙志傑在濱河公園(當年還是一個野公園)成立了一個摔跤基地。說是基地,實際上就是每逢周末,雙家父子帶著幾名學徒和招收的摔跤愛好者,在一塊土地上練習摔跤,組織比賽。這塊土地可來之不易。每次雙家父子都得提前趕來,用鐵鍬翻松土壤。冬季,表面凍土不利摔跤,先要鏟到一旁,翻松下層濕土,摔跤結束後,濕土被摔砸過硬,鏟出後填入凍土,再將濕土覆蓋其上。下個周末,埋在下層的凍土解凍為濕土,周而復始。即便如此,土壤經過幾次摔砸也變得僵硬,每次訓練結束,不僅僅人人一身黃土,還皮肉生疼。
就這樣過了3年,東城體校的一名柔道教練得知了雙師傅的處境,雪中送炭,一塊體校的舊墊子略微改善了雙師傅他們的練功環境。要說當時的情況,柔道和摔跤真是一家人。因為柔道隊的教練幾乎都是練中國式摔跤出身。不少教練能理解雙師傅希望中國式摔跤能傳承下去的心情,看著雙家父子在毫無經濟來源的情況下,還堅持義務出心出力。這些不再從事中國式摔跤的教練是由衷欽佩的。
又過了兩年,1999年底,潘家園天橋民俗市場的老板找到了雙師傅父子。老板3次到雙師傅家請爺倆全職出場表揚,為民俗市場拉動人氣。老爺子看到還有人這麼重視摔跤,倍受感動,一口答應了。可作為家中獨子的雙志傑有一份相當穩妥的工作,給一家紡織品公司的老板開車,月收入四五千元。雙志傑和父親一樣熱愛摔跤,他辭了工作,結束了濱河公園的摔跤基地活動,和父親一起到市場表演。
前年,雙師傅父子在十裡河商會的幫助下,有了自己的表演場地。18米高的鏤空屋頂是專門為中幡設計的,圓形環繞看台能容納200看客。因為感激,雙師傅父子創辦的摔跤隊從此更名為十裡河商會摔跤隊,可見仁義。
摔跤也詼諧
雙師傅他們表演的是一種以蒙古式摔跤為基礎的新式摔跤,也稱之為“摜跤”。跤場內的地毯剛剛一鋪好,雙師傅洪亮的嗓門就立馬吸引了眾多人的目光。
首先是老北京文化的傳統節目——耍中幡。說到耍中幡,還有這麼個故事。1644年,滿族人進軍中原的時候,士兵揮舞耍動大旗鼓舞鬥志。但是那個時候,這些十三四米的幡旗太大根本就沒辦法進城門。為此,滿族士兵就專門請了耍幡的師傅來解決,沒想到這位師傅把幡架在肩膀上,而幡的另一端他用一根手指頭就搞定了。
雙志傑經常在耍幡表演中戲弄他的表弟。“來,醍醐灌頂!再來,封侯掛印!再來……再來……”雙志傑的每一個“再來”,表弟可就得把13米的中幡用一根小手指或者鼻梁,再或者腦門頂起來。每次表弟抗議需要休息,雙志傑就看似真誠地鼓勁:“好兄弟,堅持一下,再來!”接著壞壞地笑,壓低聲音丟給觀眾一句“反正不是我腦門”或者“反正不是我鼻梁子”,引來滿場哄笑。在一舉一動間抖落的包袱,正是老北京藝人詼諧、幽默的智慧結晶。
再看摔跤場內,雙師傅解釋道:“我們的摜跤雖然源自蒙古式摔跤,但實際上是在不同的摔跤方式相互融合的基礎上形成的新式摔跤,並且每個摔跤手都有他各自獨特的摔跤手法。”
一名壯漢已經摩拳擦掌,而他的對手是個老頭,個子也比較小,雙師傅一聲令下,兩位摔跤手各自就位。雖然這只是個簡單的表演,但是正式摔跤前雙方都會有一場舌戰,“老頭,准備好了嗎?”觀眾也緊跟著起哄:“老頭,上!”
前兩場下來,老頭似乎並不是那位壯漢的對手,只見老頭被拋向空中,而後重重地摔在了地上。雙師傅樂呵呵地看著,似乎很是盡興,不時還去調侃一番那位可憐的摔跤手。觀眾也看得興奮不已,一陣品頭論足。突然,老頭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對手摔倒在地。
要說北京人的幽默,雙志傑最在行,看他摔跤,跟聽相聲差不多。裁判下令:“開始!”雙志傑和對手迎頭衝向對方,剛一接觸身體,雙志傑撤了,嘴裡忙喊:“停停……”這個那個找了一大堆理由;第二次,又是這樣,對手幾乎無奈了;第三次,雙志傑又在剛接觸對手身體的時候喊停,無論是他的對手還是觀眾都不意外,但與此同時,一個大摔,對手猝不及防被雙志傑狠狠地撩在地上,雙志傑捧著彌勒佛似的的肚子朗聲大笑。這是摔跤,也是表演,帶來民俗文化的同時,也傳播了歡樂。
都說北京人貧,我覺得不如說北京人風趣。在摔跤這個行當裡,很多北京土話行話,是外行人望塵莫及的。雙志傑說起老天橋把式,“那會兒善撲營的傳人也撩地演出、平地扣板兒了,要不就私練兒,不然上根(ken)兒都成問題。”這句是說,善撲營的摔跤傳人後來都到天橋賣藝為生,要不然就是在家收學徒,辦學習班,不然連飯都吃不上。還有些擠兌人的話,比如“這人死空子,過會兒給他吁走。”是說這人傻,趕緊轟走得了。要是說一人“念攔”,就是缺錢;“念多”就是錢啊、心眼兒啊,什麼都缺;摔跤叫“膘子”;武術叫“褂子”;煙叫“草根(ken)兒”;打火機叫“蹦星子”;衣服叫“葉子”;鞋叫“提土”……這裡面的學問多著呢,咱這兒也就是九牛一毛,拋磚引玉罷了。
飄洋過海向西去
京城的中國式摔跤師傅屈指可數,慕名投奔的學徒更是稀松零星。但跨洋之外的景像,令人瞠目。
幾年前,一個法籍華人帶著他的四十幾名徒弟找到雙師傅,他們請求切磋的正是中國式摔跤。這個法籍華人叫袁祖謀,他在國內拜師學藝,帶著中國式摔跤的功夫遠渡重洋。在巴黎,拜他為師學習中國是摔跤的人趨之若鶩,甚至在小學和中學裡,都開設了中國式摔跤的課程。
為什麼?因為中國式摔跤很厲害,厲害到足以打敗貫穿奧運會生命的古典式摔跤。
2002年,一個德國人——悉尼奧運會古典式摔跤的冠軍來到北京。他的初衷是拜訪少林寺學習中國武術,卻意外聽說了中國式摔跤。中國也有摔跤?這是他的第一反應,他以為摔跤是屬於西方人的運動。來到雙師傅的跤館,這個德國人和有著4年摔跤功夫的劉古文過招,3場全輸。而劉古文,是北京市中國式摔跤比賽的冠軍。
Metadata And Engagement
Views : 1,202
Genre: Sports
License: Standard YouTube License
Uploaded At Sep 13, 2017 ^^
warning: returnyoutubedislikes may not be accurate, this is just an estiment ehe :3
Rating : 4.5 (2/14 LTDR)
87.50% of the users lieked the video!!
12.50% of the users dislieked the video!!
User score: 81.25- Overwhelmingly Positive
RYD date created : 2022-02-09T22:49:32.342599Z
See in json
0 Comments
Top Comments of this video!!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