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5 重現二七部隊座談會

5 videos • 70 views • by 曾大地 轉貼請保留連結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http://www.taiwantt.org.tw/ 二二八距今已六十九年,近七十年前中部地區曾組織一支民軍,和國府軍對戰一整日,這支台灣近代史上的「台灣軍」,就是一般人認知的「二七部隊」。二二八爆發後,全台風起雲湧,地方青年、學生和二戰終戰後回台的軍人軍屬,紛紛組織武力,維持治安,並著手接收政府、警察等公部門。1947年全台的抗暴運動具規模的武裝力量就屬中部的二七部隊,不僅接收黨、政、軍,更支援武器彈藥給其他地方民軍,但二七部隊的成立、撤退、戰鬥和解散,一直有數種說法,台中市新文化協會舉辦「重現二七部隊座談會」,邀請到二七部隊的部隊長鍾逸人、警備隊長黃金島、李喬老師與楊翠教授,一同探討這段六十九年前的台中故事。 楊翠老師以二七部隊為例,歷史人物到歷史現場現身的意義,到底在哪裡?歷史從來就沒有消亡,歷史已經成為現實DNA的一部份,在2016年談1947的歷史,目的是釐清現實是如何?從中理解到台灣從過去到現在是怎麼被「營造」出來,正如黃金島前輩提到近七十年前犧牲的四名同志,仍然流淚,歷史不會消失,歷史一直存在。若就戰役單一觀點來看是失敗、沮喪;但從時間漫長的積累來看,是DNA的復活,正在驅動民族的靈魂。轉型正義絕不只是法條,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過去的演進與態度。二七部隊的意義絕不只有領導人物,還有一些已經無法建構的人物,這都是當時的社會參與。多元性、在地的投入、成員以年輕人為多,是二七部隊的重要特色。戰後的台灣知識分子從原本對祖國充滿歡喜,流著眼淚做國旗、學國語,然後流著眼淚參與戰鬥,在七十年後,流著眼淚講著那場當年的那場戰爭。這樣的積累,其實就是台灣的典範。典範不是一個個別的人,像英雄般存在不可摧毀,典範是一種精神、價值。